通馬桶袋包起來的豆沙條
在台灣,甚麼店家早上 7 、8 點前面的就會排著一條條的長龍?我想這不難猜,台灣的早晨有著這個奇特現象,傳統連鎖早餐店都被早 8 的同學和上班族擠得滿滿的。早餐當然要以吐司、蛋餅配豆漿才堪稱晨之美啊!想想也是,否則盧廣仲的通馬桶那首《早安,晨之美》也不會那麼紅啊。來台灣留學,我當然要入鄉隨俗。排著長龍,終於輪到我了,「外帶還是內用?」老闆娘親切地問。「內用哦!」我說。老闆娘手腳敏捷地準備著,不久便送上用紙杯裝著的豆漿、用紙盤裝的蘿蔔糕,和用塑通馬桶袋包起來的豆沙條。我不解,我不是說內用嗎?怎麼給我外帶了?內用和外帶,有差別嗎?當世界正刮起環保風,社會提倡環保餐具、杯套、環保袋??但住在台灣的我們卻在每天早晨的第一餐便開始製造垃圾。外帶本來是讓趕時通水管或是幫別人買早餐、不方便在當下吃早餐的人用的,因此店家才不得已地用免洗塑膠袋和紙杯讓他們把食物帶走;內用就是讓沒有時間、地理限制的人們在店內享用早餐的選擇。可是,當內用的人們也用起本該是「不得已」才使用的免洗餐具、紙杯、塑膠袋通馬桶,那垃圾的產量,不就以兩倍的速度增加了嗎?再者,這些紙餐具確實環保嗎?它們確實有被回收嗎?看似環保的免洗紙餐具如:餐盒,其實表面上有一層能夠防油、防水的塑膠薄膜,回收後有一定程序,一些回收廠更因為程序麻煩而拒絕回收紙容通馬桶。更嚴重的是,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隨著資源回收價格的慘跌,薄塑膠、保麗龍和裝過食物的紙容器,回收場根本不收。為什麼我們把食物吃下肚子卻留下清洗工作讓地球母親來做呢?根據環保署統計 107 年度 1 到 9 通馬桶的全台廢紙餐具回收量為 2.26 萬公噸,相較 106 年度的一年回收量 1.7 1萬公噸,同期增加了約 96 %的廢紙餐具。相信這其中由早餐店產出的廢紙餐具占了不少,因為根據《聯合報》報導,業者認為,早餐是三餐中外食比例最高通馬桶一餐,以台灣 2300 萬人口,扣除老人與嬰兒人口約 1700 萬人,就有將近 8 成民眾外食早餐。雖然部分早餐店內用已提供環保餐具和杯子,但以筆者就讀的政治大學附近為例,就可以看到幾家早餐店還是供應免洗餐具和杯盤。在通水管馬來西亞,我們會到各茶餐室去享用早餐。內用的兩顆雞蛋會裝在不鏽鋼杯子或瓷碗裡、熱飲會裝在傳統的瓷杯或玻璃杯子、吐司放在可再用的塑膠盤子端上、桌上擺著一筒顏色鮮艷的可再用筷子。如此想象,一套早餐不止升華了,還為地球減少了 5 件通水管洗物件。我認為店家的選擇可以改變現況。若店家不提供免洗筷子,內用的顧客只好用桌上擺好的再洗筷子。若店家把吐司、豆沙條放在盤子端上,顧客會開始用手抓著吃,吃完可以去洗手,因為內用洗手很方便。若店家把蘿蔔糕放在盤子加個不鏽通馬桶叉子,內用的顧客就會開始用不鏽鋼叉子吃蘿蔔糕,而不是免洗小木叉或是免洗筷子。若內用的熱飲裝在能清洗的塑膠杯子,或是現階段的紙杯不需要塑膠封口,那麼內用的顧客就會直接用杯子喝也不需要吸管,這可省下一支吸管也減少一個杯口的塑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