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水管卻是另一個問題
2019-05-08 18:40
今年是五四運動的一百周年紀念日。對近代中國和臺灣,五四都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最大的成就是什??通馬桶那當然是對「新文化」的嚮往與追求。所以「五四運動」常常也稱?「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代表人物,從通馬桶元培、胡適、羅家倫,到陳獨秀、鄧中夏等等,差不多一致認?中國文化必須做深入的檢討,因?這個文化無法通馬桶到近代世界各國的尊敬,而這個問題不祇在於中國文化無法發展近代科學,更是這個文化有許多根本的問題。所通水管在「五四」前後,像「新民」或「新文化」的口號就成?大家共同的憧憬。但是對於新文化的?容,這通水管卻是另一個問題。陳獨秀顯然認?馬克思才是中國未來文化取向的明燈,但是大部分北京的學人或讀書人,他們通水管往的是歐美的文明。他們看到的是現代科學知識、人文主義、普及教育(識字教育和使用白話方言文學)和社會通水管革的重要性。這些對後來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非常的巨大。不幸的是後來由於中國社會太過貧窮,共產黨人以貧通水管不均來鼓動革命,使得接受近代改革思想的人難以應付,使共產革命在中國成功。然而,五四主要的文化主張雖通馬桶失敗了,它至少在一個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這個就是完成了一項改變:從讀書人到知識分子。我相通馬桶信很少人知道在五四以前,沒有人用「知識分子」這個詞。它在中國的報章雜誌最早出現的年代,就我所能找到通馬桶,應該是在1928年。一個名叫周普的人寫了一篇〈在國民革命路上知識分子應認清的方向〉,登在國民黨的通水管訓練月刊》上面。從這個題目看來,「知識分子」應該有人用過了。有人或許會覺得這個詞是從日文引進中文的通水管但是就我所知日文通常使用「知識人」,?什?引進中文時候會變成「分子」,這倒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